热门搜索:
8月15日,《武汉市“十三五”末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与政策研究》和《油控情景下杭州市碳减排路径研究》在京发布。此次发布会聚焦武汉和杭州两个**低碳**城市,回顾了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进展、经验和挑战,并结合城市自身特点,探讨其减煤控油、低碳转型的可行路径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、武汉市发展战略研究院、杭州市环境信息中心等单位的*对报告做了点评。
《武汉市“十三五”末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与政策研究》由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撰写。报告指出,在“十三五”前半期,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逐渐放缓,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减少;能源结构逐渐向天然气、电力和清洁能源倾斜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;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,空气质量显著改善。在煤控工作的推动下,武汉市在2017年就已基本完成2885万吨的“十三五”**煤控目标。报告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0%所对应的2388万吨煤耗作为武汉市“十三五”(2020年)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。
武汉市2018年煤耗量排名**的行业为钢铁(1259万吨,占比45.78%)、电力(876万吨,占比31.85%)、服务业及居民散煤(351万吨,占比12.76%)。目前武汉市除电力和水泥行业外,其余行业的煤耗量均呈下降趋势。2018年武汉市钢铁行业的煤耗相比2015年仅仅减少8万吨,主要是通过节能改造提高了钢铁单位产量的能效。但是近年来钢铁市场逐渐回暖,钢材产量的上升抵消了单位能耗下降所减少的煤耗。在“十三五”后半期,武汉市钢铁行业的煤控重点仍在于钢铁产量的削减,尤其是炼焦产能和产量的削减。2018年武汉市电力行业的煤耗较2015年增长39万吨,这主要是源于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。“十三五”前半期,武汉市主要通过改变电力结构、增大外购电力占比和降低供电煤耗等措施控制电力行业的煤耗量。增加外购电力对2015年-2018年武汉市电力行业的煤控贡献度接近60%,其次是节能改造(26.85%)和使用燃气机组发电(12.40%)。考虑到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和电厂较长的规划和建设周期,未来提高外购电力比例、增加燃气机组发电量仍是武汉市“十三五”后半期电力行业煤控工作的重点方向。
报告指出,在“十三五”后半期,武汉市要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,加快推进太阳能、风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,同时充分发挥武汉市的**产业优势,积极探索能源市场机制改革,走出绿色、智慧转型之路。
《油控情景下杭州市碳减排路径研究》由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与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(ITDP)联合撰写。报告指出,受电力排放因子系数下调、工业用煤下降等因素影响,杭州市的碳排放总量在2014年达到阶段性峰值。但是,随着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回暖,碳排放存在反弹态势。近年来,随着杭州市主城区面积不断扩大,交通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,交通部门的碳排放成为驱动全市碳排放反弹的重要因素。
近年来,杭州市在控油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。在交通领域,以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举办为契机,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,强化公交**战略,构建完善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、常规公交为主体、出租车、公共自行车及水上巴士为补充的,*具杭州特色的“五位一体”公共交通体系。同时,着力提高传统燃油车燃油经济性,实施小汽车增量调控,推广慢行系统建设,并借助“互联网+”技术优势,创新探索面向未来出行和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。在工业领域,加大重油锅炉淘汰力度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电力消费占比进一步提高,有力促进了城市减排。
为推进具有杭州特色的油控措施的落实,该报告提出了“减少、转移、优化、提升”等四项措施。“减少”措施是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,整合土地利用与交通的一体化开发,形成职、住平衡的区域发展模式,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及缩短人均出行距离;“转移”措施是通过发展绿色交通出行和抑制小汽车出行相结合的手段,将私人小型载客汽车出行需求引导至公共交通、非机动车交通及共享出行等能源利用率高的交通方式上,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量,从而减少油耗;“优化”措施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、网络、大数据及其他技术手段优化交通出行效率,创新交通管理模式,提高交通运行速度,减少燃油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。“提升”措施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广替代能源的使用,减少石油消耗,这是减少石油消费较直接的手段。
煤控研究项目和油控研究项目核心组*、自然资源保护协会(NRDC)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,以武汉和杭州为例,根据城市的特点,分别以煤控和油控为切入点,推动城市碳排放早日达峰,其协同效应较为显著。实施城市层面的煤控和油控措施对城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,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。武汉市的煤控和杭州市的油控为众多城市提供了有效的借鉴。